台灣在國際間的地位與政治立場略顯尷尬,最近國際期刊《Americas Quarterly》特別撰文報導了前陣子剛接受台灣口罩出口援助,卻爆出「想轉向中國」的巴拉圭,引發軒然大波。不過其實自1957年以來,巴拉圭政府就將台灣視為「中國的一部分」。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這種關係經歷了無數風暴:獨裁、民主化、冷戰和中國崛起。但是4月中旬,這種情況受到了改變。台灣這次對巴拉圭的口罩外交出手相救,拯救了原本想投靠中國的他們。
4月17日的線上會議上,巴拉圭參議院投票決定是否呼籲總統將外交從台北改為北京。這項法案的支持者認為,中國可以透過提供醫療設備和專門知識幫助巴拉圭對抗疫情。台灣對此作出了反應,增加了對巴拉圭的援助,包括約28萬個口罩,並大力宣傳這次的防疫成效。最後,巴拉圭參議院以25票對16票對這項提議投了反對。但是爭論沒有結束,對台灣在巴拉圭境內的支持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多年來,巴拉圭的外交選擇一直是無爭議的,而且遵循美國的領導。另外,在整個冷戰期間,台灣和巴拉圭均由強大的反共政權領導。但是後來情況變得更加複雜。哥斯大黎加在2008年從台灣轉向中國,緊接著是巴拿馬、多明尼加共和國和薩爾瓦多。同時,中國承諾提供大型項目和貸款,可能成為一位貿易夥伴,規模大到不容忽視。中國的經濟增長,也讓它在南美洲,甚至在巴拉圭都影響甚大。因此,擔心被排斥在中國市場之外的巴拉圭農民選擇不斷施壓,希望能親中。
確實,台灣對中國的行動作出了反應,將注意力集中在巴拉圭上。我們與政府成員、外交人員、文化人物和民間社會建立友好關係,連訪台的邀請都很常見。台灣經常讚揚巴拉圭與之間的友誼,讓巴拉圭在小池塘中成為一條大魚。巴拉圭對台灣的困境表示同情,因民族身份在國際地位處境尷尬。不過許多巴拉圭人都更傾向願意成為台灣為數不多但珍惜的朋友之一,而不是在投靠中國中迷失方向。
巴黎小鹿編:應該說,願意支持我們的都是真心對待我們的人。
(往下還有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