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言行举止谨慎的英国女子,骨子里其实都是电影迷?」1940 年某日白天,终日醉醺醺的曼克在美国南加州维多威尔镇(Victorville)农舍惊醒,电影《大国民》(Citizen Kane)剧本创作时间只有 2 个月,他仍醉生梦死写写停停,《艾蜜莉在巴黎》(Emily in Paris)女神莉莉柯林斯(Lilly Collins)饰演的秘书提醒截稿时间之余,只能不断「偷渡」酒精给曼克,而从她在打字机上振手急敲的声响听来,她比曼克焦急。
导演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总是为狂人代言,他们往往败在执著上,矛盾的是成也在于执著。例如《社群网战》(The Social Network)的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urg),在芬奇与编剧亚伦索金(Aaron Sorkin)看来,祖克柏对自身无法与心上人产生连结的自卑与不安催生了脸书这这至今仍主宰社群帝国的世界;《控制》(Gone Girl)夫妻武装起的假象致使两人最终只能活在更庞大的谎言下;《火线追缉令》(Se7en)布莱德彼特所饰警探的悲愤,成就了追拿目标的旷世杰作;或者《斗阵俱乐部》(Fight Club)那样的干脆,无名主角成了自己对抗的人;《索命黄道带》(Zodiac)当然更不用说,筹备电影的过程中,芬奇对整起办案细节的讲究,执著到对现实中的真相勾出更明显的轮廓,那股热情也持续于转战电视剧《破案神探》(Mindhunter)延烧,继续剖析狂人们,无论他们是连环杀人犯或理解他们动机的 FBI 探员。
过去常被选为美国电影史伟大作品榜首的 1941 年电影《大国民》(Citizen Kane),以当时前所未见的多线叙事倒述,拼凑了报业大亨肯恩野心勃勃又盲目的一生,导演兼编剧奥森威尔斯(Orson Welles)年仅 25 岁便以自导自演的本片入围奥斯卡最佳导演、影片、影帝等 9 项大奖,最后只与共同编剧赫曼曼克威兹(Herman J. Mankiewicz)双双抱回最佳原著剧本奖,然而典礼当天两人都未出席,奖项由他人代领。接着有关《大国民》的负面消息传出,指称威尔斯偷了曼克威兹(下称曼克)的功劳;知名影评人宝琳凯儿(Pauline Kael)更在 1971 年出版的《Rasing Kane》一书中踢爆,当初威尔斯根本从头到尾就没有参与的《大国民》剧本创作,《大国民》彻头彻尾是曼克的心血,并描述曼克是位不被赏识的英雄,只因酗酒问题和极度难搞的个性遭好莱坞拒于门外。
但芬奇眼里的曼克绝非只是生错时代的英才,就跟他对奥森威尔斯的看法一样,不过是马戏团猴子,用琴键敲出旋律,以为指尖摆布著台下观众,多年后发觉自己才是被囚禁的那位。技师出生的他(曾以特效团队 ILM 摄影助理身分参与《星际大战六部曲:绝地大反攻》摄制)想必也是这么看待自己,事实上早在 90 年代就计画将父亲杰克芬奇(Jack Fincher)生前唯一创作的《曼克》剧本拍成电影,不过当时制片公司 Polygram 要求本片必须全彩色拍制再转黑白,深怕全片黑白的《曼克》恐成市场上的自杀式行为,依当时的风气来看,黑白片的确难有观众缘,就是那种死文青的菜。都已敲定凯文史贝西(Kevin Spacey)出演曼克一角,不过大卫芬奇不想在任何细节上乖乖就范,特别是父亲 2003 年离世,他对剧本进行一番改造,《曼克》这下成了他最私密的作品。
《曼克》不但保有芬奇不愠不火、精炼到位的影像能力,这回叙事还仿造了《大国民》以彼时眼光看似杂乱的多线叙事与倒述(「制片:「人物主角七嘴八舌的,叙事顺序颠三倒四,就跟墨西哥豆一样跳来跳去。」曼克:「老友,欢迎一窥我的思维模式。」),当然技术上也拥抱了当年的影像特质,不仅是第一部全以数位摄影机 RED Monstrochrome 摄制的全黑白电影,黑白对比远比彩色摄影后置转黑白锐利许多(当然后制处理更为方便,也是为何芬奇如此推崇数位摄影机),就连胶卷放映时出现于画面右上方提醒放映师换下一卷底片的「菸印」(cigarrette burn)都出现了,不过芬奇将菸印与叙事结合得恰好,它变得有些像是心理暗示或衬托叙事节奏,例如菸印首次在《曼克》中出现时,片中角色正表示:「一个字都不准说,等我们给你指示(cue),懂吗?」;声音设计上,《曼克》整部电影「听」起来都给人一种置身庞大、空无几人的老戏院之感,仿佛能听见每一道声响的回音(又不至于太超过)和类比播放特有的温度,而这些听觉上的调配抑是全仰赖数位编辑,更鬼扯的是芬奇与声音设计团队将整部电影的声音录为单轨(不像多数电影都是多轨录音再分轨编辑)再透过全在同一音轨完成的 EQ(声色的微调)调校予人身处那年代电影院的听觉体验,光是这项工程就让《曼克》后制额外增加了 3 周,身为观众的我们不得不再次佩服大卫芬奇的龟毛。
让英国影帝盖瑞欧德曼(Gary Oldman)不靠化妆直接饰演当时年龄 40 初头曼克也是一绝,欧德曼本人略显松垮的外貌与曼克本人因饮酒过量加速老化的身形不谋而合,欧德曼那口造作的「戏剧标准式英语」(Mid-Atlantic accent)也的确像极如果曼克本人演自己,会想要有的说话方式,而杰克芬奇给他与对戏角色们的台词也裹层种诗一般的韵律,这也反映在《曼克》全片的剪辑,印象最深刻,是曼克再次与可怜的制片交涉,同时迎来新一箱美酒的那场系,制片与奥森威尔斯在电话上需解决的矛盾,又是曼克的剧本与写作速度所致,镜头在床上的曼克、刚进门的那箱酒与照吩咐将酒重新装瓶的秘书、制片间来回切换,整个弹跳过程在狭小的空间划出一道正三角,空间与角色状态的相互对应不言而喻。
曼克的酗酒人生竟也与奥森威尔斯内心最深处那疮疤同步。现实中的威尔斯自小没有母亲,困于父亲的酒鬼人生,他曾告诫父亲,若不戒酒,我们再也别见面。父亲最后在芝加哥某处饮酒过量而死,15 岁的威尔斯认为那是自杀,于此埋下此生最深的愧疚。因此不难想像他面对曼克时是什么样的心情。《曼克》最接近《大国民》的一刻,并非重塑《大国民》的桥段,而是将《大国民》片中奥森威尔斯饰演报社大亨行经一串由镜子构成长廊的经典戏码,以不同形式置于《曼克》:那时曼克深感江郎才尽,不过电话另一头的威尔斯挑衅:「希望你的胆子还在」,与另一空间威尔斯处于画面对角的曼克回答:「我什么都没有,只剩熊心豹子胆。」
(往下還有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