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近期前往台北信义区A13的知名素食餐厅「宝林茶室」用餐,返家后感到肠胃不适,持续腹泻及呕吐,目前酿出两死悲剧,还有民众尚未脱离险境,仍在加护病房观察。卫福部3月27日召集专家医师紧急会议,认为「米酵菌酸」 (Bongkrekic acid) 毒素致命的可能性升高,而卫福部资讯处处长、前台大医院急诊医学部主治医师李建璋也在脸书发表自己的想法,开头就称「越来越严重,米酵菌酸可能性提高!」

示意图,图片来源/pexels
李建璋解释,米酵菌酸和仙人掌细菌的肠毒素 (cereulide) 都是粒线体毒素,粒线体是人体细胞能量的直接来源,粒线体急性损伤会造成猛爆性多器官衰竭,所以临床上,米酵菌酸和仙人掌细菌毒素症候群很难区辨,都有昏迷、肝、肾衰竭、休克、无发烧等现象,但前者的细菌毒更猛爆,所以当传出死亡、重症的增加,是米酵菌酸的机会就更大。

示意图,图片来源/pexels
「即使是极少量的1.5毫克米酵菌酸,也可能致命」,李建璋表示,过去的爆发事件潜伏期范围为0.3至16小时,30%至100%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死亡。他提到,这种食物中毒几乎都在中国报告,且和发酵食物有关,台湾、日本、韩国从来没有发生过,所以先前才将仙人掌细菌放在前面考量。

示意图,图片来源/pexels
李建璋进一步说明,早期的报告称,是偏乡家庭自制发酵玉米粉过程污染导致,自2018年以来,则是木耳 (有3起) 和湿粄条(有5起) 为主,但困难的是,受污染的湿粄条在烹饪和食用的过程中未观察到异味、颜色和性质变化,也没有口感异常,不像一般腐败的食物入口即知,所以很难提早察觉;另外,唐菖蒲伯克氏菌是种常见的细菌、广泛分布,可以从土壤、玉米、大豆,以及干燥和半干燥的白木耳中被找到,在自家加工过程污染很难管制。

示意图,图片来源/pexels
李建璋直言,目前中国传出的报告都是自家制的发酵谷物产品导致,而工业化生产的谷物发酵产品尚未被发现导致中毒,暗示著自家制造过程容易受到污染,「但台湾商家一般而言,应该不会自制粄条,如果是工厂制造受污染,那么就要源头管制,扩大回收。」

示意图,图片来源/pexels
李建璋补充,确诊米酵菌酸中毒的方法,必须要在患者或是食物细菌培养阳性或是蛋白质鉴定,确定其存在;要治疗的话,使用抗生素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 ceftazidime、 carbapenems、fluoroquinolones、minocyline都可以杀死细菌,但致死最大的原因是毒素、不是细菌,光杀菌无效,想要移除毒素,透析是个方法,却无济于事,「因为只需要1.5 mg 就足以致死」,利用器官支持期待自我康复,是目前唯一可行。

示意图,图片来源/pexels
最后,李建璋警告,无论结果如何,建议民众短期内,对于不是新鲜烹煮,而是「重复加热」的米、面主食,都应该都要多加小心或避免。

图片来源/脸书 (李建璋) ,下同

大家怎么看?
(往下還有更多精彩文章!)